颅内颈动脉 C6 段(眼段)动脉瘤的治疗方案需根据动脉瘤的大小、形态、是否破裂、患者整体状况等综合评估,主要包括保守治疗、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三大类,具体如下:

一、保守治疗(观察随访)

适用情况

  • 未破裂动脉瘤,直径较小(通常<5mm),形态规则,无明显症状,且患者高龄、基础疾病多(如严重心脑血管病),手术风险过高。
  • 需定期通过脑血管影像学检查(如 CTA、MRA 或 DSA)监测动脉瘤大小和形态变化,同时严格控制血压、戒烟、避免剧烈运动等危险因素,降低破裂风险。

二、介入治疗(血管内治疗,首选方案之一)

通过血管内介入技术,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达动脉瘤部位,进行微创治疗,创伤小、恢复快,适用于多数 C6 段动脉瘤,尤其是位置较深、手术暴露困难者。
常用方法

  1. 弹簧圈栓塞术
    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,填入铂金弹簧圈,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,阻止血流进入,降低破裂风险。适用于窄颈动脉瘤。
  2. 球囊辅助或支架辅助栓塞术
    对于宽颈动脉瘤(瘤颈宽度>4mm 或瘤颈 / 瘤体>1/2),需先用球囊临时阻断瘤颈或植入支架支撑,再填入弹簧圈,防止弹簧圈脱出。
  3. 血流导向装置(密网支架)
    植入特殊支架覆盖动脉瘤开口,改变局部血流方向,减少动脉瘤内血流冲击,促进动脉瘤逐渐血栓化并愈合。适用于复杂、大型或宽颈动脉瘤,尤其对传统栓塞困难者效果较好。

三、开颅手术治疗(夹闭术)

通过开颅手术暴露动脉瘤,用特制动脉瘤夹夹闭瘤颈,阻断血流进入动脉瘤,达到治愈目的。
适用情况

  • 动脉瘤体积较大、形态不规则,介入治疗难度高(如宽颈、瘤颈与周围血管关系复杂);
  • 介入治疗失败或复发;
  • 合并颅内血肿、脑积水等需同时处理的情况。
    优势:可直接夹闭瘤颈,长期效果明确;但创伤较大,需开颅暴露动脉瘤(C6 段靠近眼眶、视神经等结构,手术难度较高),术后恢复时间较长。

治疗选择的核心原则

  1. 破裂动脉瘤:需紧急处理(24~72 小时内),优先考虑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,以防止再出血(致残致死率极高)。
  2. 未破裂动脉瘤:结合大小(>7mm 风险较高)、形态(不规则、有子囊)、位置(是否压迫视神经等)及患者预期寿命,由神经外科、介入科医生共同评估,选择个体化方案。
  3. 技术可行性:C6 段动脉瘤可能累及眼动脉分支,介入治疗需避免闭塞重要分支;开颅手术需评估视神经、垂体等结构的保护难度。

术后管理

  • 介入治疗后可能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(如阿司匹林 + 氯吡格雷)预防血栓;
  • 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(术后 3~6 个月、1 年),监测动脉瘤是否复发或愈合;
  • 严格控制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戒烟限酒,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,降低复发风险。

最终治疗方案需由经验丰富的神经血管团队(神经外科、介入科医生)根据具体病情制定,建议尽早到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或介入科就诊,完善 DSA(数字减影血管造影)等检查后明确方案。